4月25日晚,中财法学30年系列活动之法治中国论坛2025年第3期在主教203教室成功举行。中国海洋大学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晟教授主讲“信息视角下法律的一般化与个性化”。本次讲座由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副院长刘权教授主持,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张小平副教授以及学院本硕博学生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李晟教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信息时代对法律形态的影响,强调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背景下,法律的运作方式和规范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指出,传统法律以一般化规则为主,而未来法律可能更加注重个性化,即根据个体特质和行为数据进行精准规范。从历史维度看,法律从农业社会的个别化、分散化,到工业社会的一般化、体系化,再到智能社会的个性化,这一变迁与人类信息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介绍法律一般化与个性化的关系时,李晟教授从信息视角出发,阐述了信息成本、信息能力对法律形态的塑造作用。他指出,信息成本的降低和信息能力的提升使得法律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具体的信息,从而为个性化法律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李晟教授用规则和标准的之间互动解释了信息在回应法律创造“形式理性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社会信用体系、智能司法等具体实践,介绍了个性化法律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并从技术伦理和法律正当性的角度,探讨了个性化法律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就如何实现法律的个性化,李晟教授表示,需要通过时间维度予以推进。具体而言,需要以信息能力提升对行为连续性的处理,以行为连续性实现对个体的界定,进而通过评分来反映时间的维度。李晟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未来法治的可能性,不同于个别、分散、非理性的传统社会和一般、体系、理性化的现代社会,面向未来的智能社会,未来法治需要规范如何适应社会对确定性的需求,规范如何基于信息能力回应不同规范的竞争。
李晟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严谨,获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在与谈环节,张小平副教授从司法实践和理论教学的视角对个性化法律的产生以及未来对法学领域研究的变革进行了充分展望。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个性化法律在技术达到何种水平时才能实现?”“个性化法律需要的信息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信息真伪对个性化法律制定的影响”等问题,李晟教授对上述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讲座最后,刘权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李晟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为我们提供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他认为,在信息时代,法学研究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重视法律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探索个性化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最后,刘权教授对李晟教授的精彩讲座再次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中财法学30年系列活动之法治中国论坛2025年第3期圆满落幕。

文/张效科、廖嘉林
图/马 颖
审/陈 诚